藝術是學也學不來的,
這和我們是向什麼大師學習,
或者看什麼書籍都沒有關係。
俗諺云:「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藝術取決於自己的心,再多的師父也幫不上忙。
向人學習,只是一種參考、一種過程,
或許可以學到別人的辦法、別人的技術,認識很多人,
但卻會迷失了自己──
殊不知如果能把自己的本性表現在作品中,
才是最強而有力的風格。

古今中外許多聖人賢達的成就,
便是從修行而來,決非學習。
譬如說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誰能教他?
一定是通過自修來達成,而這就是修行。
藝術家追求真善美,應該像和尚修行一樣,
無論穿衣、吃飯、睡覺,都在修佛,
如此才能將真正的自己發揮在作品上。
修行的態度跟學習的態度不同,
譬如讀博士班,
到這個階段我們的研究便不能侷限在一方研究室裡,
一粒沙、一片葉子,可能就是一輩子所要解答的課題。
學習或者可以規畫安排,
修行則必須每分每秒都念茲在茲,
沒有別人能夠幫忙,
一定要自己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實踐。

從小學到現在,我們學了太多別人的東西,
這些別人的方法、風格、思想,
一定都要丟掉,才能有自己。
創作的人,千萬不能把腦袋當作資料庫,
要把別人的東西都清掉。
這就好像宗教家所說的:「排除雜念」,
意即腦袋裡的這些東西,
對修行而言是種障礙、是塊絆腳石,
對創新而言是種阻礙,一定要想辦法丟掉。

要完全忘掉當然不太可能,但是我們可以試著淡忘。
所謂的淡忘,就是只要回想,
還是可以想起以前的東西,
然而當我們不想時,它也不會來干擾我們。
我們從小累積的智慧已經很多,
所以可以把那些沒有用的東西放掉,把智慧留下來。
如果我們能將那些別人的東西放在不重要的位置,
把重要的空間留給自己,智慧自然就會壯大起來,
到那個時候,我們要刻什麼、要畫什麼,都是自己。

「排除雜念」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譬如詩仙李白,我們說他「斗酒詩百篇」,
他就是在喝了三分醉的時候,因為完全排除雜念,
所以可以讓潛能完全發揮。
我自己所採用的方法,則是「速度」。
我用保利龍快速創作,幾分鐘就可以刻一個雕刻,
一次刻出三、五十個,從其中挑選一個最理想的,
然後根據這一個再刻三十個,一輪又一輪反覆進行。
如果各位看過我的太極系列,應該可以發現,
我的作品並沒有經過太多刀的修鑿。
沒有幾刀就很完美,便是我用快速的方法所希望達到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當我如此快速地進行時,
我的思想就跟不上我的快刀;
進入這樣子渾然忘我的狀態時,
我的思想便不會打擾我的創作。
用這樣的方式刻出來的作品,
有時候連我自己也會被嚇一跳,
因為那並不是平常的我所能完成的。

【在生活中修行】
藝術不是臨到要畫的時候才開始構思;
想一樣才做一樣,這樣是做不起來的。
一定要從最根柢的地方徹底改變,
我稱之為「移轉工程」,
也就是古人所謂的「脫胎換骨」。
藝術無法通過學習達到成就,一定要用這種修行的方法,
才能讓自己的本性發揮在作品上面。
譬如佛陀,眾所周知,祂本來是位王子,
絕對請得到最好的老師來教祂,
皇宮的環境又十分舒適,
為什麼祂還要自己一個人到外面修行,
甚至弄得幾度差點死掉?
我以為,如果祂當初留在皇宮裡,
再學也無法超出那些老師的東西,
可能到最後只是一名印度教的教徒。
祂是經過了修行,才創造出佛教。

不只是藝術,各行各業也可通過修行的態度來達到成功。
修行,首先要懂得生活,
要先解決生活的問題,才能靜下心來真正修行。
修行的第一步,便是要把自己的心扭轉過來。
林清玄在他的書裡,曾經寫過這樣一個扭轉心境的反思:
跌倒時,不要抱怨,要歡喜地想到,
自己是因為還有一雙腳才能跌倒。
所以我們是要去天堂或是地獄,全在一念之間。
我在這裡以一首拙作跟各位分享:
「地獄在人間,人間有天堂,問君何處去,但憑一念間。」

如果懂得修行,則無處不可修。
譬如我上次看Discovery頻道,
看到螞蟻們可以一隻咬一隻,
用自己的身體搭成一座橋樑,
讓同伴度過一隻螞蟻無法單獨通過的大缺口,
而且一撐就是一個下午。
同樣的事情我們人也有能力做到,然而有幾個人願意?
我就從小螞蟻的身上,看到了智、仁、勇的美德。
所以說,只要懂得修,小地方都有大道理;
如果不懂得修,即使身處藏經閣也一無助益。

一次我到巴黎龐蒂度博物館,正巧碰到超現實主義畫展。
在十幾個畫家的展覽之中,有不少人都畫得比達利好,
然而為什麼達利會是其中最有名的呢?
後來我就去找了有關達利的資料,
才發現達利在他的家鄉被視為是神經病。
因為達利這個人為了要最深刻地體驗超現實主義的精神,
便從生活中做起,
然而超現實主義的精神即是將一般規範完全顛覆、恰恰與眾人的常識反其道而行,
因此達利自然被人視為瘋子。
從其中我便了解到,
因為達利是用這種修行的態度來徹底了解超現實主義的精神,
而其他畫家的生活則與我們無異,
只有在畫室之中才開始思索超現實主義,
因此他們的成就自然無法超越達利。

【努力挖掘上天給我們的寶藏】
科學研究顯示,我們每一個人的腦細胞相差無幾,
那麼,為什麼彼此間的成就有如此大的差異?
科學家發現,我們的腦細胞是愈用愈靈活,
如果我們不去使用,它就不會活動。
所以說,老天給我們的寶藏都一樣多,
只是有些人拼命地開挖,有些人卻連動工都沒有。
每個人的個性都是獨一無二的,而這就是我們最強而有力的風格,
因此一定要把自己的寶藏發揮出來,這才是正途;
否則不管我們學什麼,只能學到別人的東西,
只是技術的模仿,沒有一點用處。

然而不學也不行,不學就無法累積智慧,只能憑本能創作。
譬如素人藝術家,當我們詢問他為什麼畫一隻狗時,
他一定是向我們陳述這隻狗的故事,而沒有繪畫語言。
然而繪畫是有其特殊語言的,譬如畢卡索,他畫了那麼多女人,
卻從不講女人的故事,講的只是立體派的旨意。
所以還是要學,否則無法提升自己的層次,
但是學到某種程次後,就要開始丟。

【丟師父、丟材料、丟高薪、丟高職】
古代煉丹,將所有的材料融入一爐,
但是最後所要的,只是那顆丹藥,
其他的東西都要丟掉。
我們飲食也是吸收能利用的東西,
不能吸收的就將它排泄掉。
那麼,為什麼裝在頭腦裡的思想不這樣做呢?
不重要的、不屬於我們的、不該留的,就要把它通通清掉。

我剛開始學習雕刻的時候,是跟一位李金川師父學傳統雕刻。
等到我再跟楊英風老師學習的時候,
便要把李師父的那一套統統丟掉,
因為他們的方法恰恰相反,完全不一樣。
要丟一個師父,才能再擁抱另一個師父;
等到沒有老師可以丟的時候,就丟材料。

從開始雕刻至今,我換過不少材料,
眼睛可以看得到的材料,我幾乎都使用過,
因為我以為每一樣材料,都有其無法取代的特性。
譬如說,我剛開始學雕刻時,是從木刻入手,
刻了幾年之後,我發現自己沒有能力再向它要答案,
這個時候我就換了海綿這項材料。
等到我沒有能力再向海綿要答案的時候,我就再換成不鏽鋼。
材料一換,它的使用工具便跟著改變,
我的製作態度自然也就不能再跟前一類創作一樣;
材料的更替,帶給我全新的、完全不同的資訊。
要這樣子不斷地挑戰,才能繼續接收新資訊,永遠進步下去。
等到什麼材料都可以做、都難不倒我的時候,我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創作。

以前我在大甲的一間工藝品工廠當「師父頭」,
所謂的師父頭就是由我創作,然後安排給師父們雕刻,
等師父們刻好,再由我來修改。
當時我所領的薪水是其他人的五倍,
然而為了要拜楊老師為師,
我毅然決然地放棄了那份薪水。
當時所承受的壓力當然不小,
然而如果沒有楊老師,
或許我現在還在鄉下刻水牛,而沒有進步。

我也曾在藝專教書,
一年的時間,當年度的畢業展就有不少件的雕刻作品展出。
校長很高興,馬上拿出專任教師的聘書給我,
跟我說這是好多老師等了多年也等不到的。
然而再教了一年之後,我便把聘書還了回去。
因為第一,我發現學校的環境不對。
學藝術不該像其他學科一樣死守在教室裡,
應該要走出去,去找名家跟他聊天、看他創作的態度,
還要走出戶外,觀察大自然、向大自然學習,
那對學生的影響才真正深遠。
然而我向學校反應之後,
學校只能答應在開學的第一堂課,
讓我把學生帶出去。
第二則是因為,
我發現自己的創作時間因而受限,
譬如我要開展,便只能在暑假期間。
對我而言要當教育家或藝術家,
無異魚與熊掌,無法兼得。

【丟鄉土、丟太極】
我第一次開個展的時候,因為當時鄉土文學正熾,
大家看到我的作品便都極力地稱讚,非常幸運地一夜成名。
但是展覽成功之後,我就沒有再刻鄉土的東西,轉而創作太極系列。
當時要丟鄉土系列對我來說,不是一件易事,
不僅朋友罵我不懂得把握當紅的時機,繼續經營;
當初稱讚我的那些作家也深覺可惜,大概以為我從此完蛋,
家裡的經濟壓力就更不用說了。
然而,一定要勇敢地面對這些,才能丟下。

不少人問過我人間系列與太極系列之間的關係,
如果要譬喻的話,我會用毛毛蟲與蝴蝶來形容──
牠們的造型、生活型態都不一樣,然而卻是同一個生命體。
人間與太極的外表或許差異極大,
然而它們在創作態度和精神上,卻有相承的關係。
我之所以在太極之後再刻人間系列,
是因為其一,在創作太極系列時,我始終都有一個包袱存在。
太極的招式是由張三丰所創,
我的作品不過是將之美化、誇張,作成雕刻,
因此我在創作太極系列時,無法離開它的原創精神與動作感覺,
對我來說,便無法自由發揮。
其二,是因為太極系列較為嚴肅,缺乏較生活、較柔軟可愛的一面,
因此我便想刻人間系列,來彌補太極系列中無法表達的東西。
而人間系列就讓我可以自由發揮,
我什麼材料都拿來運用,讓我的本性充分展現。
因此,一定要懂得丟,
如果不懂得丟,就無法成為一個出色的藝術家。
-----------------------------------------------------
在天下雜誌的網站看了這篇文章,
回想起這些時日的冏況,
也許我在不知不覺中,停止了我的「修行」。
腦袋轉速減緩了,似乎就變得笨拙許多,
真應該回到那個『克勤』、『克儉』、分秒必爭的時期,
看一看該如何定下心來修心、修性、修設計、修藝術、修愛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vonne.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