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晚上,
旁聽了渣哥的近代設計史,
還問了他有關這次的設計課題,頗有收穫。

這堂課講的是結構理性主義以及結構理性主義的四位建築師→
Gaudi高第(西)、Horta霍塔(比)、Guimad吉馬荷(法)、Belage貝拉格(荷)
用他們各自的體驗與方式詮釋他們的設計,
發展出強烈的個人風格與特色。

眾所周知的Gaudi,將他的理性表現在結構上,
透過轉寫,成就了一棟棟令人大為讚嘆的奇妙建築。
Gaudi的建築融合了當地的風土與地景,以及阿拉伯藝術(馬賽克/磁磚拼貼),
他所設計的Palacio Guell被列入世界文化資產。

常被視為建築的新藝術先驅的Horta則是表現在細部體系上,
著名的Horta旅館(特別是室內樓梯的一張),輕巧流暢的扶手、壁紙花飾等,
都令人印象深刻。他的自宅"Victor Horta's House"也被列入世界文化資產。

Guimad最著名的是巴黎的地鐵入口設計,運用了新的材料,
鋼鐵和玻璃的搭配,輕盈的量體、單純的造型,
顛覆了古典的厚重、繁複的線腳與裝飾。

荷蘭的Belage沈穩內斂的風格,有別於Gaudi的狂放,
理性表露無疑。

他們共同的特色在於背叛古典、回歸本土以及理性的精神,
結構理性主義的簡潔、真實的造型,材料的組合,真實的意義,
在不同的詮釋下,散發閃亮的光芒。

「那麼,台灣的新建築應該是什麼樣子?」
這堂課,留下了一個值得思索玩味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vonne.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