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2007全台高中職校園講座0911北一女中》
快樂建築人生/林洲民 【楊惠瑜/記錄整理】

從我高中的七○年代到現在,
我不確定台灣的年輕人什麼時候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事。
我一直到研究所畢業,
都還不確定是不是要做建築師,
直到如今年過半百才確定。
所以我可以說,年過半百才確定也是沒有問題的,
那麼各位是不是可以不急著決定呢?

今天的講題是「建築快樂人生」,
但這並不是在說建築師的人生都很快樂,
而是把「建築」兩個字當作動詞,
所以今天我不是來宣導「建築師」這個行業,
而是你要找到自己的路;
但如果不是某一天早上醒來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行業,
我就可以跟各位走過這個過程。

我是一個平常人家的普通孩子,公教人員的子弟,
跟各位的成長過程沒有什麼不同,
對於將來要做什麼,很難有什麼感覺。
可是我的高中時期過得很愉快,
我是那種一個月書包都不會打開一次的學生,
我最大的資產,就是沒有人管我,也沒有恐懼感。
我覺得有一個沒有恐懼感、沒有計畫的年輕時代,
才能比較了解下一步要做什麼。

以前我不想做建築師,是因為一個很基本的思維:
我覺得它不能夠幫助人。
第一是因為我對談的對象,我的同事、我的前輩,
討論的都是自己的專業,我看不見使用者。
我常跟我的同事開玩笑說在台灣做建築,
其實滿可悲的,
我們永遠買不起我們自己畫的圖像。
像豪宅就是一個完全的商業操作,
這樣的案子我盡量去避免。
所以我會採取另外一種做法,
就是直接和使用者討論:
例如台灣民主基金會,因為使用者的不同,
從住民變成辦公、開會的人,
一個舊的住宅空間成為公共空間,也轉換出一個新的生命。

第二個思維,如果建築叫做創作,
那麼它離純粹創作的距離好遠好遠。
我自己認為純創作,
唯一只有畫家和作家,其餘都是集體創作。
例如作家只要一個橡皮擦、一支鉛筆,
就是你跟你作品之間的對話。
但是建築要學,而我不喜歡做需要學習的事情。
我們學習的過程很長,
於是當自己以為做不好就怪自己,其實這都是庸人自擾。

那麼現在又是什麼讓我覺得建築是一件可以做的事呢?
那是因為,累積的專業經驗夠了以後,其實做哪一行都一樣。
我們往往忘了,
是因為我們被給予的天賦比較少,導致學習的過程很長。
但是的確有一件事情,
中文叫做不停的超過,英文叫做practice, practice, practice,
我發現建築這件事情是可以練習的,一再練習就能做得好。

我們從1997年到2006年,在專業上獲得國內外的認可,
但這個「我們」並不是在說我、或我的團隊,而是台灣的創造力受到認可。
我開始想「我們」如何,這個我們是「泛我們」,
一是台北人如何,一是台灣人如何,一是兩岸三地的華人如何,
最後是泛亞洲與歐洲美洲比較又如何。
畢業的時候老師告訴我說:
在你退休的時候能有幾張滿意的作品,那麼你就算是成功的。
台灣民主基金會的案子同時得到台灣、日本和美國建築工會的獎,
證明了想像力是無價的。
設計是在幫活動做一個容器,讓好的活動在裡面發生。

每個人都可以找到一條對自己而言是對的路,
但是沒有一條路是所謂「好」的路、「好」的行業,
全看你怎麼詮釋。
現在各位選擇志願,選擇方向,
但是請記得一件事:
那就是你的選擇可以改,因為前面的路還很長。

--------------------------------------------------------------

最近認識了不少對設計有所嚮往的朋友,
看到他們對於這條不確定的未來的路有著不安和傍偟,
也想起自己曾經有過的經歷。

這篇文章
引自誠品書店部落格
我想多少可以消彌些許不安

「選擇可以改,因為前面的路還很長。」
希望我的對設計充滿嚮往與憧憬的朋友們/還有我自己,
都能選到讓自己快樂的那條路!

原文出自:
http://blog.roodo.com/eslite/archives/4448965.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vonne.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