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張作錦】


要注意陳水扁「文化革命」的後遺症

「一個奇貪巨腐的犯罪首腦,可以從南到北開場,扯謊硬拗,
還自比林義雄、孫中山、曼德拉,以政治受難者自居,
將自己的犯罪行為神聖化、道德化,到處登台亮相接受歡呼,可謂千古奇觀第一人。」

這是邱英智先生10月13日投書《聯合報》批評陳水扁的話。
他結論說:「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對一位國家元首,即使是卸任的元首,說他「不要臉」,似乎不太容易說得出口。
但是陳水扁的行徑,除了這三個字之外,還真找不出更恰當的形容詞來。

一個人為什麼會欠缺廉恥心?
漢朝劉向早有解釋:「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為善德者,利敗之也。」
利,主要指錢財。我們不常說錢財是「身外之物」嗎?
但是「一為外物所誘,則心無須臾之寧矣!」
明代薛瑄說這話的意思,想來是:人一旦貪了錢,就放不下手。

中國儒家固然勸人修心養性,循道德禮法行事,外國的聖哲也一樣。
康德就曾有極富詩意的比喻:「有兩種東西使我們內心充滿著不斷加深的驚異、敬畏之心。
我們對這種東西沉思得越多、越專注,越感到驚異、敬畏。
這兩種東西就是:天上的星空和星空下面的道德法。」

徒道德不足以自行,必須有強制力的處罰。
二者孰輕孰重,世代未有定論,但明朝司法首長呂坤有一句話,一直讓後人記得,
他說:「五刑不如一恥。」

嘉靖、萬曆年代,物慾橫流,貪婪成風,社會道德體系到了崩潰的邊緣。
呂坤形容當時的局面:「人心如實炮,火一點烈焰騰天;國事如潰瓜,手一觸流液滿地。」
這位理學家、政治家,又身為刑部侍郎的人,認為無論多麼殘酷的刑罰,也不能讓人不犯法。
人必須知廉恥辨是非,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社會才能有秩序,國家才能有文明。
所以他強調:「五刑不如一恥。」

呂坤致力重建儒家修齊治平的道德堤防,首先課責任於君主和高級官吏。
他認為,晚明世風之敗壞,正是因為「貴者賢者為教化風俗之大蠹也」。
這種痛切之詞,用在今天不是也很恰當嗎?

陳水扁政府八年的失德敗政,一般人多認為是政治問題,其實它的根源及影響是文化問題。
我們可以說:陳水扁在台灣搞了一場「文化革命」。

大陸「十年文革」的主要內容,可用他們「革命無罪,造反有理」這句口號來概括。
物質的破壞,人性的摧殘,都在一個人或少數人的意志下實現。
凡是傳統的、有價值的、為民眾所信仰的,都被「破四舊」了。
因為人性不再有理智,大家乃各行其是,善惡正邪就沒有鑑定的標準。
因為生活不再有戒律,所以欺詐、鬥爭、復仇就沒有力量可以阻止。

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裹脅了全體中國人,也戕害了全體中國人。
陳水扁的「文化革命」,只裹脅了一部分人,但勢將影響台灣全體人民。
「一個奇貪巨腐的犯罪首腦」卻到處串連,還能有人支持,有人歡呼,
這樣的世風,尤其吹在年輕一代的身上,能不教人不寒而慄?

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表面上是發展經濟,骨子裡則是思想的再啟蒙,文化的重建造。
細數大陸今天政經社會的各種弊病,哪一樁不是「文革」的遺毒?

陳水扁的「文化革命」也會過去,但遺害有多大、要多久?
有沒有人想到「災後重建」要怎麼做?
----------------------------------------------------------------------

政治上的權利鬥爭,卻把一干小民都拉下水陪葬,
近日陳雲林來台,不少人士跟著蝦起鬨,又是抗議又是圍堵,好不熱鬧。
狀似沒有這樣做,人們就會忽略那個黨的存在。
他們之中可有人認真看待過這次的協議和談話內容?
真的是為了國家利益在做抗爭這件事嗎?我很懷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vonne.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