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了他們在島嶼寫作Ⅱ
和前一回的感受有些不同
似乎是閱讀了較多大時代的事了
這回差點要lost了,趕忙衝去看了兩部
也算是隨選。

忽然很想要弄明白自己所身處的歷史,
文化總是源於所思所長的地方,
總覺得長久的過去,一直對這一些切身相關的
作為根源的東西 太貧脊。

胡吞了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老消化不良
總缺少了那麼些,也總排斥著那些當前最需要的
排斥著文化的根、生命的根
聽起來很可笑

難怪創作老是接不了地氣 飄浮無根
想起香港的青年也追尋起他們的歷史,找尋著消失的身份和精神
而台灣的根是什麼?
怎麼思索台灣精神與台灣的樣子?
終歸是要包容的。
即便台灣的族群還沒有印度多, 也是個多元性的社會。
枝幹可以怎麼長呢?

西西,從前我只聽過《哀悼乳房》,不那麼熟悉好奇。
卻發現有種獨具的魅力與深厚夾藏在熱鬧聲中,卻是靜靜的低語。
雜沓的、沉不住的到底讀不出那個韻味來。
白先勇,有豐厚的情感、人文關懷,那是我所敬佩的。
小說,似也是精煉了的生活縮影,揭示著某一群人的日常悲喜。
崑曲,一個更為陌生的,但更是美的文化,似乎被帶出了更多可能。

閱讀前輩總有說不出的敬佩與收穫,總才明白那個時代如何造就這樣的文人。
說起來創作,無論哪種表現形式,或者藝術家,是最貼近於生命與社會的。
那是他的土壤,作品種植其中,生根發芽的地方。
書寫或許是為了留下什麼,也或者是為了共同的記憶。
即使時光的迴廊裡 什麼都不重要了,後世卻還是 必須有這些文本才得以延續。
好似歷史的重要性。

每一個時代的人們說什麼想什麼,都寫在這歷史的記憶裡。
寫在書裡、畫裡、任何一種媒介裡,好比臉書。

或許我所追尋的,也是同樣的東西。
只為記下那麼些什麼,只為更為貼近生命的沃土,只為找到那股生命力。
只為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打動或者救贖另一個靈魂。
如果能夠 又怎能停下筆呢?

只是我還沒有,找到我自己啊!
往哪兒去呢?
只好在這寫著,胡思亂想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vonne.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