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性別公廁 開拓身體展演新空間
文/畢恆達
(摘自97/8/21 聯合報 A6)

廁所是社會中極少數依性別區隔的空間。
除了無障礙廁所與親子廁所之外,
大多數公共空間中的廁所非男即女。
近日獲得奧運舉重銅牌的盧映錡,
因專注練習舉重,身體越來越中性,經常被誤認為男性,
上廁所都要家人陪伴證明其女兒身之後,
才能進入女廁。

公共廁所基於安全、隱私等理由,分為男女廁。
既然要區隔,就需要既清楚又易懂的標誌。

為了讓人能在最短時間內能夠辨識,又能超越文字的隔閡,
廁所標誌經常以簡單的符號設計。
弔詭的是,最容易辨識的,
往往也就是傳達最傳統男女刻板印象的圖像。

【刻板圖像 反映行為期盼】
檢視現在通行的男女廁所標誌所使用的人體圖像,
可以看到如下的性別規律。
就顏色而言,男藍女(粉)紅;
就臉部而言,男性的額頭凸起/女性的平緩、
女性有睫毛/男性則無、男性鷹勾鼻/女性鼻小而尖翹、
女性嘴角上揚微笑/男性抿嘴、男性叨煙斗/女性則無、
女性綁髮飾/男性則無、男性留西裝頭/女性留長髮;
就身體穿著而言,女性著裙裝/男性穿西裝打領炎、
男性雙腳張開/女性雙腳併攏、女性穿高跟鞋/男性持枴杖,
整體外型則傳達男性的威嚴穩重以及女性的輕巧玲瓏。
這些系統性的差異,已經不是反映男女的生理差異,
更是我們對於男女身體行為表現的不同要求與期盼。

我曾經在課堂作業請學生嘗試設計不具性別刻板印象的廁所標誌,
學生主要的思考方向大都是儘量去除社會性別差異(如顏色、服裝、姿勢等),
而回歸到生理性別差異(如染色體、外生殖器)。
於是有些學生以XX/YY、1/0、男女符號(♀♂)來設計,
有些以花果來模擬男女生殖器的形狀(如香蕉與花朵)。
有的以外型依性別而有明顯差異的動物(如獅子、山羊)來設計。
也有學生建議不要去想像使用者的性別,
廁所標誌只要反映廁所內的設備即可。
(如小便斗、蹲式/坐式馬桶的圖形)

有更多學生認為廁所只要分男女,
標誌就難免複製或強化男女的刻板印象,
因而開始質疑廁所為何要依性別分為男女廁。

【公廁標示 強化非男即女】
一九九六年的新女廁運動喚起了台灣社會對於廁所設計的重視,
導致修改建築技術規則中公共建築物廁所的數量規定、
讓高速公路收費站的女廁從此不收費、
也讓女廁的區位不再以隱私之由躲在建物的角落。
只是當時似乎仍接受了廁所分為男女的事實。

然而,廁所空間的性別區隔,
強化了性別只有兩種(非女即男)的簡單二分法。
不符合當前性別規範的身體,
會被視為出現在不對的空間中,
而遭到異樣眼光與質疑。
一方面,跨性別者找不到可以自在如廁的空間;
另一方面廁所也因此藉由規範使用者的身體穿著
(出入女廁的身體,要有社會要求的女人樣),
而複製並強化了男女的形象與界限。

其實我們早已習慣飛機上、餐廳內以及流動廁所等
不分男女的廁所空間。
基於安全與隱私的考量,男女分廁仍有必要,
但是我們也需要知道此種空間區隔帶來的不良性別後果。

為了開拓所有男女身體展演的空間,
為了尊重跨性別者的如廁需求,
也許可以思考在公共空間中多設置一些
分散式的、小間的、無性別(uni-sex)的廁所了。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vonne.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